读后感青春之歌(合集9篇)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1篇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_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_主义侵略,并在_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_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儿童,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志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今天,我做完作业,便从书柜里拿出《青春之歌》这本书。

《青春之歌》的许多情节令我感动,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_主义侵略,并在_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短促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方显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青春则给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2篇

纯白、高洁、清澈……这是我读《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的第一感。阴暗、无耻、肮脏……是我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评价。

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接着,林家夫妇竟想利用林道静来赚钱——送她去读书,再找个人嫁个好价钱。但是她抵抗着,终于与亲人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

林道静在改变着,变得坚强、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对革命的热情,导致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牺牲,也永不后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个人,她有着和她一样的一群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这种品质让他们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不像所谓的懦夫,呆在家里不闻不问。更不像那些欺软怕硬的_,背叛祖国!他们是勇敢者,是他们站出来与敌人战斗!!正因为我们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人,才能战胜日本和众多侵略者。

我发现,最初林道静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洁的莲花,现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3篇

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因为十一的征文活动,让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当时对这本书的感觉只是觉得他跟很有场面感的战征时期的小说不一样。再读还是很喜欢文中的林道静,每读一本书都觉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经历人物的痛苦,欢乐,蜕变,成长。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_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_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我们的当下也是如此的。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4篇

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林道静,我原以为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从林静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

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开水中慢慢绽放;把握每天的午夜,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

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主人,将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5篇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_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_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即迎来她7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

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6篇

女作家杨沫写的著名小说《青春之歌》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一名坚强、宁死不屈的中国_员的故事。她的名字就是---林道静。

林道静出生在大地主林伯唐的`家中,但她非常的不幸,她的亲人只有她的妈妈李秀妮和太外公老李。秀妮被林伯唐娶为姨太太时,老李就跳河自杀了。

而且,秀妮生完孩子就被赶出了家门,她回家发现外公已不在时,也跳进了白河川。

一转眼,林道静就有十八、十九岁了。有一天,道静知道她亲妈是怎么死后,毅然离家出走,住进了同学王晓燕的家。并加入了进步青年的行列。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林道静险临枪决,但都被她的好友救了。那时,林道静还没有入党,所以一场唇枪舌战后,终于见她从审讯室里出来了。但她入党后,就没那么幸运了。她的下落被胡梦安知道后,就到处通缉她。最后,将她送进了北平(今北京)_,受尽了苦刑。

后来,她们设法逃出后,就与革命人士一起大破关门,攻打日本鬼子。最后,真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林道静那样的爱国者,才打败了日本鬼子,_才夹着尾巴逃到掉了。

林道静以及她的同伴们的英雄事迹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们受着爱国教育,享受着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牢记革命前辈们的英雄迹,努力学习,长大保卫和建设祖国。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7篇

没有太惊艳也没有太失望,看好多人说林道静是个绿茶婊,,还是觉得不要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不属于我们年代的事吧,林道静这个人物还是挺丰满的,我们可以很明晰的看出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当然阅读时我们都是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各个人物,所以在她做出一些错事或不符合我们常见的思维时,我们当然觉得她很差劲,甚至对她产生反感的情绪,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暗暗的希望主要角色是安美无缺的,必须事事成功,这样才符合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但林道静这个人物是这样不完美,她有很多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的缺点,比如易冲动,爱幻想,不太懂事等等,谁能说我们自己身上没有这些缺点呢?我们讨厌她其实是讨厌真正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吧。

随着和卢嘉川接触逐渐增多,道静对卢的感情也由原来的崇敬变为爱慕,记得书中由这样一句话“林道静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让和她接触的人都感受到巨大的热情”,他们相遇时道静正处于思想上的孤独和迷茫中,卢的到来给她的身心都带来愉悦,听了他的话,好像头脑中的迷雾正渐渐散去,生活上的愁苦也不算得什么了,道静正不知不觉的爱上他,这个阶段她的思想和对革命对国家的认识又深了许多,她开始急切盼望能做些什么证明自己,不幸的是,卢却在此时被捕,生死未卜,但她依然时时思恋着他,这是一段真正的爱情,虽还是没有结果,却让她意识到什么样的感情是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同时也为自己之前和余永泽的感情感到不堪。

与江华的相识是组织的安排,他俩的结合则是命运的安排。初遇时,他稳重成熟,她热情却缺乏理智,互相表明心迹时,他却像个小伙子失了往日的冷静沉稳,她却安静娴雅,此时的道静已可以独当一面安排好各种事物了,此时两人都是最好的自己,他们的结合也是对最好自己的嘉奖。

很妙的是道静的一步步走向成熟这条主线和革命的发展壮大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本书还是很有可读性的。青春之歌,成长之路。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8篇

不喜欢这类将政治文学混合的书。总觉得文学作品应是我手写我心,可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总会有种莫名讨好的嫌疑。

林的身上有钢铁般的毅力,却也有致命缺点。出生于资产阶级的她热爱文学与艺术,富余浪漫主义而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她不顾一切劝阻爱上了余永泽,这个口中总能说出浪漫的诗句的人。她崇拜式的爱情在她之后的两段爱情中也可见一斑。她像是一只从未见过火光飞蛾,义无反顾扑向前方的光亮。烧死自己没什么,烧掉整个世界也不可惜,只是想要那光。于爱情和革命,都一样。

读后感青春之歌 第9篇

华中吃饭大学文学院 陈芝

杨晓帆老师曾坦承在她给我们开的那一串书单当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她也读不下去的小说,在好端端的假期里读这种革命绿茶婊,着实是浪费绳命,越往后看越火大,因此只能草草读完,然后胡乱涂抹几个字聊作读书笔记。

我在读《青春万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认为王蒙是那个年代的郭敬明,但读杨沫的时候实在拿不准到底该称她是那个年代的饶雪漫还是安妮宝贝,后来想了想觉得虽然都是小资产阶级调调,安妮宝贝的萎靡颓废跟她毕竟不妥切,还是青春疼痛系列的饶雪漫老阿姨最适合她。这群人的共同特征倒很明显,都是一群末人,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的人,与超人相反的病态的人群,信奉奴隶道德,限制了超人的人。

就像康德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道德律令之所以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人之为人,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理性的人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供这个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不是说人们没有为宏大叙事、崇高理念献身的自由,但善良的人们切切不可忘记献身之目的何为,不能最终本末倒置。

然而末人败坏了人之为人的德性,由于畏惧,所以匍匐在世。与世界相比,末人渺渺小小,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份心力孤身面向世界,所以人才会有闷、烦、畏,所以需要依靠,需要集体,需要安全感,以是有了组织有了社会有了尘世的国家,个人的孤苦无依在集体中因为虫豸一般多的人数而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哪怕再多的凡人在上帝的威能,宇宙的浩瀚,光阴的变迁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多么可笑。但这集体在个人的面前,似乎亦如同宇宙在这集体前。 末人之中于是有了集体主义,于是将尊严,将肉体,将灵魂献祭于尘世国家的祭坛,就是为了一份安全,在白日煊赫的天光中,燃起一点烛光。尽管这烛光实在渺若尘埃,遥不可言。

因此读杨沫小说,就仿佛整日整夜地围观广场上孳生的群蝇倒人胃口,这六百页的故事同样只具有文学史意义,不具有我心目中的文学意义,一个被我们认定是好的作品确实有被建构的成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它具有文学性,能带动我们悲伤与哭泣,让我们欢笑与愉悦,触动人心中最柔软与刚硬之弦主人公,这是可以不分时间地域的共鸣,让我们打开身体让记忆走出去,在摇摇晃晃的现世安安静静地栖居。往昔的红色经典刨除身上或许令人肃然起敬的理想主义外衣,又有多少内涵可以在我们心田发生共鸣呢?这不仅是时代不同的问题,更在于文本当中被描绘的人与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的距离之远近的问题。海德格尔说神从语言中来,价值观可以崩塌败坏,但语言中走不出人自然也就不能从语言当中召唤出神,从轻灵与沉重中召唤出爱与梦。

我们回过头来看杨沫笔下的末人,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看上去仿佛一直在追求自由,在从一个可能的生活里呼唤远古的声音,那声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但真正坚强的人从不会匍匐在他人之下,循规蹈矩在他人的脚步下汲取温暖与力量,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许依然会对天上的神祇、人间的王权、自然的威能心存一点敬畏,但他活下去的勇气来自于自身,无所依靠自然无所挂碍,因而敢于独自面对世界。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素来被人嘲笑,然而据说欧洲医生素来以堂吉诃德挑战风车自比面对病魔的勇气。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是一个末人泛滥的小时代,庸众依赖心灵鸡汤与延参法师来滋润他们贫瘠的内心,我很好奇他们究竟有无意识到向这群逃避现世的凡人汲取温暖根本毫无意义,他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信奉奴隶道德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多数,就算查拉斯图拉天天下山,也不可能教牧得尽。更何况希冀查拉斯图拉使自己得自由,本身就违背查拉斯图拉的教义。但被同化成末人的查拉斯图拉到时或许会说:“想来这倒也是极好的,非如此如此,方不负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