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合集5篇)

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第1篇

这本书借着张家四个姐妹的生活轨迹给人们展现了中国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画卷,时间跨度长达100年之久。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可它对一个人,一个社会来说可以说可以说是太漫长了。一个人如果他可以活100年,那么他将经历怎样的变化,他的容颜,他的心态,他的身边的人、物、事将经历怎样的变化。看完这本书,我想大家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四姐妹的故事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波涛汹涌的变革中开始的。她们姐妹四人的曾祖父曾在清政府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功劳,因此,他从此官运亨通,财源广进,在安徽地区是个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四姐妹从小到大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以至于后来个个不仅知书达理,而且通晓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成为中国昆曲艺术的传乘者都是因为她们的曾祖父年轻时为国、为家积攒的富庶产业。张家四姐妹的父亲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并非父亲亲生,而是由他父亲一系的兄长过继来的。四姐妹的父亲没有她们曾祖父那么赫赫有名,他的一生既没从戎,也不做官,更不过问家里的生意,他就是个中国古代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是个有着古代传统道德思想,近代先进文化理念,有理想有追求,但又没有实际作为的人物。他的一生最值得谈论的恐怕就是生养和教育了张家四个姐妹(当然还有其他六个兄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句夸赞的话,说的就是民国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

本书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出生在20世纪初,但他们所生活的背景却是中国最动荡或最悲惨的19世纪末。她们自己没有选择出生的机会,对四姐妹而言,从父亲身上得到的自由和爱获益终生。这种自由和爱的氛围让四姐妹积极的,活跃的,毫无束缚的发展。比起同龄的或同情况的孩子们,她们无疑是幸运的。

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第2篇

提起上海已经有九十年历史的五酒店“锦江饭店”,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创立者——董竹君,竟然是个女子。

19,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滨的一个贫民窟里,她的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个洗衣妇,家里一贫如洗。在她12岁那年,迫于生计,为了给父亲治病,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在妓院里她认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并和他相爱了。她虽然很想做一个良家妇女但是年仅16岁的董竹君并没有要夏之时赎她出来,她不愿意在以后生活中背负一个欠他人情思想,被他人歧视的包袱。她找准机会机智地逃出了妓院。我很佩服16岁的她怎会有如此的心计,一个女子特别是在那一个环境下呆着的女子竟然有如此远大的见识。能遇到一个愿意赎她的人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可她却没有依靠任何人独自跑了出来,逃离了那个苦海。一个多么聪明胆大的女子啊!

她和夏之时结婚之后成了显赫一时的四川省督军夫人,但她不愿意和丈夫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也不愿意丈夫沉迷在重男轻女,麻将和_中,带着她的孩子们毅然离开了四川、离开了她丈夫,来到她的老家大上海闯荡。她独力养育的四个女儿都成了栋梁之材,既有八一电影厂的创办人,也有钢琴家,又有纽约图书馆的馆长。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让他们既注重包装(穿戴打扮),也注重内涵(读书上进)。这一点,也值得孩子们的家长借鉴。作为孩子的母亲她是成功的。

董竹君知道自己也要上进。她和夏之时没有分居以前去日本留过学,又通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创立锦江茶馆和餐厅。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创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外宾的五锦江饭店。在事业她也是成功的。她饭店的标语就是“请把你的满意告诉你的朋友,请把你的不满告诉我们”。

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香港回归,董竹君的一生历经了晚清、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她从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沦为青楼卖唱女;又凭借聪明伶俐的性格,成为“督军夫人”;后来又不堪夫权的牢笼,历尽艰险只身去日本求学……一生风雨飘摇,坎坷不断。但当命运每一次打击她,她都能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新生。她曾说:“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在她的这本自传中,我看到的不仅一个女人的传奇,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

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第3篇

应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只不过他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实力雄厚,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套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性格和气魄。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走向富国强国之路。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似乎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振兴带来了希望。但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面前,他连连失败,节节溃退,乃至于遭灭顶之灾,使梦想破灭。吴荪甫这样在当时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等闲之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是一个民族工业生不逢时注定要失败的时代。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吴荪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的桎梏;没有罢工的阴影,更没有外来的侵略。“吴荪甫”这个一心想发展民族工业的时代骄子,怀着他的远大理想,开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实业、办工厂、设公司、开银行……与兄弟企业友善竞争,与外资企业强强对话,他的事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他又恢复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胆略、智谋与手腕,他把自己的丝布、火柴、胶鞋等产品打造成响当当的世界名牌,他带动国家的民族工业兴旺发达,他让东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时势造就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的大英雄。

然而,这终究不是真的,吴荪甫毕竟是《子夜》中的文学形象。但是,生不逢时的吴荪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万个“吴荪甫”的后来者变为现实。

这一点,我们是坚信不疑的。

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第4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战乱不断,民生凋敝。

可是在上海,还是一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光景。

吴荪甫将吴老太爷从乡下接回上海躲避战乱,奈何足不出户日夜只与《太上感应篇》为伴的吴老太爷经受不住上海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的刺激景象而猝死。

来吊唁者四面八方。有谈论战况的,有讨论生意的,还有是专注于社交的,甚至是调情你侬我侬的……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经过赵伯韬的多方诱之,吴荪甫和杜竹斋答应了合作。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一丝凉意。吴老太爷死了,终究没有看到哪个人是真正内心悲恸的。很多人名为吊唁,可是现场该娱乐的娱乐,调情的调情,表现的表现,即使是吴老太爷的亲人,也少有思念和难过之色。即使有愁眉不展者,也是因为时局混乱,并非为逝者。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吴荪甫雷厉风行,做事颇有气魄。他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控制,敢于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相对垒。他是一个商人,可是也算是一个有骨气的商人。吴荪甫是要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家乡双桥镇农村开设了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尽管这些因为战乱全打了水漂。奈何他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吴荪甫还是有着商人的本质的。他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他在企业经营上所受到的损失,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都要从工人农民身上寻求补偿。当他拼命延长工时、压缩工人、削减工资,引起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的“脸色突然变了”,“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狠辣的恐怖。

相比于吴荪甫,赵伯韬则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在金融界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很多的企业家和资本家,甚至是地主家都被他给害苦了。他好色,荒淫无度。道德上的堕落和性格上的奸诈无情成为了当时与他同类人物与所构成环境的一个缩影。

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可是吴少奶奶和其妹林佩珊依然只看见与己有关的小情小爱。不知为何,每逢看到她们悠闲娱乐,我总能想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许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却能让我忍不住相对比。

战乱之下,焉有繁华。一切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企业家时刻面临破产危机,工人时刻面临失业问题,接下来便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天亮之前有一个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坚持下来了,煎熬过去了,那就会迎来黎明的曙光,和温暖人心的太阳。

子夜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第5篇

《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

故事从1930年5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到更大的胜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公债猛跌, “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屠维岳束手无策。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甫的心。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寻求着刺激。他带着交际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轮,在长江上寻欢作乐。上岸后,他又寻访秘密艳窟。回到家里,他仍然感到精神颓丧。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甫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

吴荪甫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和同人们商量决定,以适当的价钱,将“益中”顶给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公社”,再将办厂的资本投放公债市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谁知在紧要关头,收买的人倒戈了。吴荪甫孤注一掷,把住宅也押上去。交易所挂出的牌子步步下跌。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他命令少奶奶赶快叫家人收抬行装,当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